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乐迎挑战:幼儿入学准备的正确打开方式——长沙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幼儿园幼小衔接典型经验介绍
2022-05-17 19:57:00
中国教育在线湖南站

  乐迎挑战:幼儿入学准备的正确打开方式——长沙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幼儿园幼小衔接典型经验介绍

  2021年3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发布,为幼儿园科学有效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提出了新的指引。长沙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幼儿园作为湖南省“游戏活动与幼小科学衔接”两项试点园,在教育部与湖南省教育厅幼小科学衔接政策文件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幼儿园落实幼小科学衔接的策略和路径。从儿童的发展规律和需求出发,分析幼儿入学准备教育面临的多重挑战,梳理了幼小科学衔接的基本路径,探索构建了保障幼小衔接有效开展的长效机制与策略。

  一、共学共析,知入学准备挑战之点

  (一)找问题,聚共识

  幼小科学衔接的有效落实,关键在于坚持问题导向。《指导意见》颁布后,长沙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幼儿园组织了针对家长、幼儿、幼儿园教师、毕业生家长、小学教师的多轮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到,家长对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开展情况及小学入学适应教育开展情况了解不深入,认为幼儿应提前学写字、学算术,教师对幼儿入学适应的要点不清晰,对幼儿入学准备教育的实施要点认识不足。基于问题和不足,幼儿园组织教师、家长学习《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对“坚持儿童为本”“坚持双向衔接”“坚持家园校共育”的实施原则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析儿童,明挑战

  “坚持儿童为本”的原则要求各幼小衔接教育主体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着眼儿童发展规律与发展需要,在访谈幼儿的基础上,幼儿园析得了幼儿入学适应面临的多重挑战。

  挑战一:身心挑战。幼儿需要从内心建立起新的自我定位,从“自己是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的身份认知,转变成“自己将是一个小学生”

  的身份认知;幼儿园与小学环境的差异,可能引发儿童的焦虑、不安;人际交往、学习适应中遇到的新困难可能使儿童感到挫败、胆怯;考试和评分可能使儿童不能正确看待成败。

  挑战二:生活挑战。幼儿上小学后需要独立完成上学、听课、写作业、整理书包等活动,这对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挑战三:社会挑战。进入小学幼儿将面对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不少幼儿提出担心自己交不到新朋友,进入小学,幼儿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规则。

  挑战四:学习挑战。幼儿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已有的习惯、经验、能力应对新的学习任务。

  二、共做共思,寻入学准备挑战之径

  结合《幼儿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幼儿园从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准备四个维度构建入学准备长效机制,梳理入学准备路径。

  (一)医·教结合,常态衔接身心准备

  在身心准备方面,幼儿园依托周边资源,联合湘雅附一、湖南省妇幼保健院、长沙市第一医院、湖南省中医附二医院医学专家教授,联合

  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体育教育与心理学专家团队,建立小、中、大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医教结合的保教与教研机制。从教学、医学、心理学三个维度观察与论证幼儿园运动主题活动及社会情绪教育主题活动内容与教学方式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二)园·社结合,全程协同生活、社会准备

  在生活准备上,参照《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与家庭、社区结对制定幼儿生活习惯培养手册,分小、中、大三个年龄段打卡幼儿生活习惯及劳动能力培养。充分发掘优秀家长的资源和力量,从各班级遴选一批观念先进、教育经验丰富的家长,邀请其在家长学校活动中定期分享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教育经验,为家长搭建交流反思的平台。

  在社会准备上,结合幼儿园“湘情润养”主题活动与社区结对制定幼儿社会参观实践路径地图,分小、中、大班开展“探访游学”活动,为幼儿交往合作、诚实守规、任务意识、热爱集体四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三)幼·小结合,科学推进学习准备

  在学习准备上,构建幼小衔接联动机制。将幼儿园和小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联合活动模式固定下来,确保幼小双向衔接落地生根。幼儿园构建了课程实施联动方案、联合教研制度、家园共育制度在内的幼小衔接联动机制。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有机渗透幼小衔接,制定幼、小课程实施联动方案,对每学期班级师生开展幼小互访活动的次数、时间、内容进行了规定。联合教研制度对每学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的次数、时间、参与人员、教研地点、教研主题及具体形式进行了规定。家园共育制度将家长工作纳入每月幼小衔接工作计划,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的同时,采取“线上沙龙、模拟课堂、家园对话”等方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理念,缓解焦虑,配合幼儿园做好入学准备。

  三、共学共研,探入学准备挑战之策

  (一)“三步”应对身心挑战

  第一步:依托校园工作坊,梳理身心挑战教育活动体系。

  成立“体育教育校园工作坊”,建立家长资源库,邀请教育学、医学专家教研合一构建运动主题活动体系。成立“儿童引导校园工作坊”邀请教育学心理学专家教研合一构建情绪管理活动体系,协同研究师幼互动及幼儿情绪管理。

  第二步:依托户外游戏运动,培养运动兴趣与运动习惯

  将户外游戏及户外运动作为帮助幼儿发展运动能力、养成运动习惯的重要途径,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达190分钟。定期邀请专家对幼儿园户外游戏及户外运动进行诊断督导,参与园所研训活动并进行专业引领。

  第三步:传承“诗教”思想,濡染幼儿情绪管理能力

  幼儿园传承老校长徐特立先生“诗教”思想,在“儿童引导校园工作坊”中,通过系统研训活动帮助教师掌握儿童引导策略,倡导教师悦纳自我,保持情绪稳定,提升师幼互动质量,保证儿童浸润在被爱、被肯定的积极情绪体验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同时,创设“不高兴小屋”、“秘密树洞”,鼓励儿童将负面情绪表达出来,实现自我疏导。悦纳,支持儿童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疏导,帮助儿童调节消极的情绪体验。两者相结合的策略有助于儿童快速适应小学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二)“三环”养成生活习惯

  第一环:制定“生活习惯培养手册”,助力良好习惯养成。

  幼儿园分大中小年龄班制定了生活习惯培养手册。将生活习惯养成目标和内容纳入班级周计划、日计划,班级及时通过家园联系本、幼儿成长档案等方式向家长反馈幼儿习惯养成的成效与问题,引导家长共同做好幼儿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第二环: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幼儿自理能力培养。

  幼儿园实施“生活自理能力三年行动计划”,分大中小年龄班制定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目标体系和活动内容体系。通过组织幼儿参与“我会穿脱鞋子”“我会穿脱衣服”“我会叠衣服”“我会整理图书玩具”“我会叠被子”“我会整理书包”等生活自理能力展示活动,引导家长重视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并参与其中。

  第三环:倡导“做中学”,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品质。

  幼儿园秉持“生活浸润,学做合一”的理念,重视幼儿在生活中的体验与探究,鼓励儿童动手动脑做中学。如:开辟小菜园,鼓励幼儿亲手播种、养护、体验收获,在观察、记录、操作、反思中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开展“我的区域我负责”活动,鼓励幼儿主动承担户外游戏区材料清洁整理工作,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幼儿不怕苦、不怕累、细致、认真的劳动品质。

  (三)“三路”打通社会适应

  第一路:联合主题探访周边社区。

  幼儿园在对长沙本土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和筛选后,选择了湖南湘绣博物馆、火宫殿、湖南省博物馆、潮宗街、太平古街、岳麓山、天心阁、烈士公园、隆平水稻博物馆等适宜幼儿探访的地点,开展基于实地探访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家长带幼儿亲自探访周边社区资源,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体验长沙生活与文化,丰富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感知。

  第二路:多元开展制度化活动。

  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发展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能为幼儿适应新环境、新规则打下坚实基础。幼儿园关注幼儿自信心、自主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一是开展小喇叭广播站活动、晨会活动,给幼儿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二是开展“我是值日生”活动,引导幼儿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学习与他人合作,体验困难和挫折,获得成就感、自豪感。

  第三路:开展“课间十分钟”活动。

  大班下学期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模拟小学“课间十分钟”。幼儿通过体验自主制订“课间”活动计划,自主走出活动室开展活动,自主回到活动室集合,了解并提前适应新的活动规则。

  (四)“三翼”共探学习准备

  第一翼:开展幼小衔接主题教育活动。

  幼儿园制定幼小衔接联合行动方案,根据大班幼儿升学需要制定幼小互动访学活动安排。如,在《我要上小学》主题活动中,开展了“云参观”活动,邀请家长带幼儿云参观小学,了解小学环境及小学生从入校到放学的一日生活全过程;开展“哥哥姐姐来分享”活动,邀请小学生回园分享小学生活,就幼儿关心的、好奇的、担心的问题答疑解惑。

  第二翼:幼小合力推进家园共育工作。

  幼儿园和小学合力开展家长沙龙活动,从数学类活动及语言类活动

  两个维度,邀请家长共同观摩幼儿园教学活动及小学教学课堂,邀请小学校长及教师来园为家长做讲座,进行经验交流分享。

  第三翼:邀请家长诊断环境和课程。

  幼儿园定期邀请家长督导团对幼儿室内外活动环境和一日生活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发挥家长专业优势对环境和课程进行诊断,基于儿童学习与发展辩证听取意见,合理优化课程。

  在幼小科学衔接的实践探索中,幼儿园不断反思调整,对幼小衔接政策文件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入,行动更加富有成效。在接下来的幼小衔接教育实践中,幼儿园将继续坚定儿童立场,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修篱种菊,坚持科学推进、全程准备、常态衔接,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

中国教育在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