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湖工校友龙永康:骑行去埃及,一场“心灵+探险”之旅
2017-11-27 11:10:00
   中国教育在线讯 龙永康,湖南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自动化专业2004级学生,2012年,27岁的龙永康,一个辞职青年,一辆单车,206天,11600公里,穿越3大洲,10个国家,完成从中国穿越中亚诸国到达非洲埃及的旅行。这是一次“心灵+探险”之旅,一路有奇遇和惊险,也有温暖与感动,更有成长和阅历。看不同的风景,领略生活的美好,龙永康用一种虔诚的方式来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2017年,他将这一路精彩的故事写入《骑车去埃及》,并于7月份正式出版。

                                                                                     ——编者按





  生是见识,不仅是为了活着

  龙永康在大学的时候一直信奉“多读书,多旅行,多与有经验的人在一起”这句话,他说,“在中国有想法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去做的人很少,而我认为有想法就要去落实,才不枉青春。”

  2012年1月初,龙永康在一次和朋友老蔡聊天的时候,听说他准备去旅行,从长沙出发,在成都开始骑行,一路经过西藏、新疆,穿过中亚、中东等国家到埃及开罗。老蔡说:“什么样的年龄,做什么样的事情。现在我们是年轻的时候,应该是想什么就去做什么的年龄,应该是去追寻自己梦想的时候,应该是接触更多新鲜事物的时候......”老蔡对青春的感悟深深地触动了龙永康。“不想辜负青春,想要活出全新的自我”一直是龙永康心里埋下的一颗种子,与老蔡的此次聊天使得龙永康心里的种子开始萌芽。龙永康曾任远大空调有限公司任总裁助理,此之前是美国强生高级医药销售专员,为了心中的梦想,2012年5月,他毅然辞职奔向远方,从此踏上了一场心灵的净化之旅。

  在出发前,龙永康将自己这一想法告知亲朋好友后,他的朋友圈立即炸开了锅,大多都是质疑与否定的声音。“骑行去埃及?你是不是疯了!”,“你不可能忍受得了西藏酷寒的天气”,“你经验不足,准备不够,无法因应突发的危机”,“你根本没有长途骑车的经验,骑单车去埃及,你简直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有不同的声音冒出来。面对这些质疑声,龙永康笑着说到,“他们说的这些我都有想过,但是如果过多地担忧,就永远没法办法出发,旅途正是因为前路的未知数而充满惊喜,这正是我期待的人生。”

  中国有句老话,“父母在,不远游。”如何说服父母,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才是摆在龙永康面前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工作。他足足花了两个多月时间与父母交涉,在无数次向父母表达自己坚定的信念,表示会定期联络家中双亲报平安后,父母才同意龙永康远赴重洋,踏上“一带一路”的梦想之旅。“出发前,我编了不少谎言,甚至必须小心地隐藏自己内心的焦躁。”龙永康回忆到,“甚至至今,我都没有告诉他们我出行的231天,有206天都是在骑自行车旅行,也没有告诉他们这一路的艰辛,尽管不说,我却知道,不论我做或者不做什么,他们都会一直担心着,我只能设法不去想它,但我为我的父母给予我莫大的精神支持与鼓励而骄傲和感恩。”

  龙永康说,“生活是见识,不仅是为了活着。人生中大大小小的事总是一环扣着一环,一波接着一波,说不定未来将发生的事早就冥冥注定,总之,与你过去的所为所思无法脱钩,我在相信与怀疑中摆荡,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失败,但是我至少在失败面前看见自己究竟是如何就犯的。”当一切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2012年5月24日,龙永康携带者简单的行李装备从长沙出发,开启了自己的旅程。

  途有惊奇,险象丛生

  在骑行过程中,龙永康6次经历生死一线,在一次次体力透支和生死极限中超越自己。在穿越突击拉山(海拔4920米)无人区的时候,每到中午时分遍刮起强烈的逆风,龙永康和伙伴们皆以压缩食物度日,第十九天的时候,伙伴们实在是饥肠辘辘,最后一起在这无人区高海拔荒原吃下了全部半生不熟的面条。在海拔高达5620米的阿里圣山,他曾险象环生,与死亡擦身而过,靠着顽强的毅力与对家人的牵挂完成了最后的旅程。在西藏拉萨的时候,从最开始的5个人到达珠峰大本营后的3个人,到达阿里地区噶尔县只剩2个人,到最后到达塔吉克斯坦社尚的独自1个人,一路上相依为命一起前进的队友们一点点减少,龙永康内心也曾挣扎。但是最后,他凭借无畏和执着,一路向前,毫不退缩。

  在西藏拉萨的时候,龙永康连续在9天时间里成功骑行翻越了5座大山,心情激动的他在微博上写下:“此时的拥有,值得回忆一生。”龙永康说,“西藏的路途像一种绵长的笃定,或者一种遥远的信仰。”西藏连带的群脉,就像是一种信仰,一点一滴渗透到龙永康的心里,他觉得这是一场忘怀的情感体验,带着崇高的欣喜与感动,追逐着它的脚步,在沿途瑰丽的风景中重拾自我。

  在翻越海拔5208米的加乌拉山时,面对天气的炎热与糟糕的路况,精疲力尽的龙永康也曾想过放弃,但是他看到不远处的一个队友木木,一个柔弱的女孩依然坚持推着自行车勇敢前进,没有退缩。队友的坚持给了龙永康前进巨大的动力,他再次扬帆,鼓起斗志,坚持骑行完成了最后的路程到达了加乌拉山的垭口,在那里他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的珠穆朗玛峰,油然而生出满满的敬畏和感动,一路的汗水与泪水,一路的辛苦与疲惫,在那一刻,仿佛一下子烟消云散。龙永康说,“在西藏,骑行的旅程就像我的人生,在前进的道路上,我翻越一座又一座的大山,一段又一段的上坡路段,像是不停克服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达到了人生一个又一个巅峰。”

  在穿越格鲁吉亚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天空飘着小雨。山道随着山蜿的腰骨盘曲而下,左侧边接临着约莫两百米的断崖,右侧则紧靠着一面嶙峋的绝壁。滑过一道半圆弧的山弯,借助着手电筒与手机的微光,龙永康推着车艰难地前进着。“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的路。”龙永康虽然对自己这样说,但是总觉得这话语里似乎缺少什么充分的谋虑。“你在对抗自然,还是在对抗自己,这一刻,你已经无暇顾及其他,恐惧让我只想快点走完这段路。”来不及思考,迎面快速驶来的一辆汽车让龙永康闪躲到悬崖边,因为两只手都拿着东西,无法触摸刹车,只能用双脚踩住刹车,留了一小段距离才停止前进。“当我用小手电仔细一照,发现当时距离悬崖边只差0.3米,当场反身倒抽一口冷气,希望自己看到的并不是真的。”,龙永康至今回想起这段生死一线的经历都不寒而栗,“当时想的就是只要还活着就好,只要还能走就好......”

  “一路上我并不知道将会遇见什么,每一天都是未知的、崭新的,前路对我充满诱惑。”龙永康说,“那每一个坚持的步伐,都象征着你对于人生的态度,每次想到这里,眼角都不禁会泛起温暖的泪水与风雪继续对抗。”生命究竟有多少能够自己掌握?在生与死的对抗中,龙永康用无畏与执着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用勇敢而坚强的意念一路前行,在经历了心灵的苦痛洗礼后,涅槃重生。

  一路感动,异乡朋友温暖人心

  在旅途过程中,为节约开支及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龙永康时常选择借宿在当地中国友人家中或当地居民家。借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87次借宿经历,仅成功47次,但他没有轻易放弃,不断努力尝试,坚持到最后,其中却不缺乏温暖与感动的故事。

  在第八十一天穿过乌兹别克斯坦的时候、有当地居民主动邀请龙永康去其家中做客,多番拒绝后,龙永康难却盛情去了主人家中,收到了极其体贴细心的款待。路过花刺子模州首府乌尔根奇的时候,有一对新人邀请龙永康参加他们的婚礼,感受当地习俗;在格鲁吉亚时,龙永康遇到了在外务工的湖南老乡,受邀到老乡的工地上参观,并和他们亲切交流一路的旅程,老乡们给予了龙永康最大声的加油和鼓励,令他消解不少孤独和寂寞的伤感。

  在阿塞拜疆时,龙永康度过了自己28岁的生日。在那天,他收到了远方朋友在微博写下的祝福短信和生日祝福留言。看到来自远方的好兄弟给自己送来的祝福后,龙永康非常感动,热泪盈眶。这一路上,龙永康生病过、恐惧过、失落过、软弱过,但任何的挫折与不安,孤独与绝望,都没有全然阻断他的行进。“离开祖国越久,历经的国家越多,认识的朋友越多,越发地想念起家乡来。”龙永康说,在这一场心路旅程中,那些一面之缘的人生“过客”在异乡给了他无数感动和力量。

  不弗青春,是经历更是成长

  在骑行的206天里,龙永康从西藏拉萨出发始,到珠峰大本营、阿里地区八嘎乡,再前往新疆喀什,穿越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土耳其八个国家,抵达埃及。山是永远眺望不尽的岗巴拉山、卡若拉山、尤弄拉山、嘉措拉山、加乌拉山;水是永远俯瞰不及的班公湖、七彩湖、黑海、费特希耶东南地中海、死海、爱琴海、盐湖,还有更多不知名的山脉、流水、湖泊及村落,和最美的人情。

  “旅行让我变成生活的一个旁观者,它给我机会让我从日常的世俗循环中抽离,它让我自由,让我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悲悯的心情体验生活,让我宽容、珍惜并理解不同的人,更接近生活的本质。”龙永康说在经过长达6个多月的骑行,学会了分享、珍惜、包容;他已经学会如何坚持一件事情的同时,在关键时刻,做出非常明智地选择。

  在旅程结束后,龙永康选择将自己此次经历分享给大家,2017年7月,他将自己一路上的故事刻录在《骑车去埃及》一书中。“在这本书中,记述了我旅行中身体和心灵的自我对话和成长,也许你可以借我的双眼去看我领略的风景,可以借我的感受去感悟纷繁复杂的生活,可以从我的领悟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体悟。”龙永康说到。

  行路难如此,灯楼望欲迷。龙永康说,“你若问我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说,旅行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我曾经活着,并认真地看过这个世界吧。”埃及是龙永康此次旅行的终点,但又何尝不是他人生的另一种全新的开始。就像他所说的,“原以为跨过了这一步,生命将有所不同,当跨过这一步,或许就不再是自己,而是另一个真正可以去冒险的人。”(中国教育在线:张露    通讯员:刘盈盈、曾筱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