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爱心温暖留守儿童
2016-06-01 08:54:00
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记者 陈惠芳

  通讯员 刘金国 龚文君 徐建新

  坐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12岁的女孩,就读于临澧县第四完全小学六年级。

  虽然有些腼腆,但笑起来很甜,衣着也很整洁。

  此情此景,我们无法将她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联系在一起。

  作为湖南省首届“最美孝心少年”,她是常德市唯一的一个。她叫徐子菲,的的确确是一个留守儿童。

  两岁丧父,母亲远嫁,与祖奶奶、爷爷、奶奶为伴。爷爷打零工,奶奶体弱多病。祖奶奶今年春节去世,享年91岁。

  三老一小。这日子怎样过呀?书怎样读呀?

  幸运的是,泡在苦水里的徐子菲,被爱心之网“打捞”上岸,走上自强、感恩的道路。

  这张爱心之网,是临澧县精心编织的。社会、学校、家庭融为一体,对留守儿童既有无差别、无区隔的教育,也有针对性、指向性的关爱,效果好。其主要特质是修复“留守生态”,降低成长风险。

  不嫌弃,不放弃,想方设法修复“留守生态”

  5月中旬,初夏的临澧,从城内到城外,从停弦渡到刻木山,绿树繁花,生机勃勃。

  但记者出发采访时,心情是沉重的。留守儿童,让人揪心。

  临澧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3160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13600多人,比例高达43%。

  为了生计,为了孩子的未来,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远离正在成长的孩子,不得不放弃应有的关爱。“追求甜果,却酿成苦果。”自卑,孤僻,心理灰暗脆弱,不喜欢读书,学习成绩差,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

  缺少父母关爱,祖孙之间隔代沟通阻滞,家庭教育方式落后,面临成长的风险,影响未来的走向。“留守生态”的恶化,不容忽视。

  临澧县是如何修复这一“留守生态”的呢?

  在精准扶贫大会上,临澧县委、县政府明确地提出,各级各部门要把“联校支教、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扶贫、扶智、扶心”一起抓。县直、乡村、学校与个人,加入“关爱留守儿童”大合唱之中。

  学校教育是主体。包括留守儿童在内,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主要在学校。

  临澧县教育部门将发力点放在了“扶心”。不嫌弃,不放弃,想方设法修复留守儿童的“心灵生态”,让他们慢慢地恢复自信,懂得自爱,达到自强。

  多年来,临澧县第四完全小学探索出了一整套经验,在全县推广,被称为“降低风险五法”。

  “留守儿童稳,则学生稳。学生稳,则学校稳”

  临澧四小有600余名学生,来自4个乡镇,留守儿童占了60%。

  校长刘文锦说:“我们的教育行为大多指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稳,则学生稳。学生稳,则学校稳。”

  副校长刘昌稳是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行家。他认为,校园只是火种,留守儿童需要整个社会的关爱。

  该校总结的“降低风险五法”,包括:涵养“善德”气质,降低精神贫瘠风险;聚焦养成教育,降低性格缺陷风险;延伸教育触角,降低课余失控风险;依托家长学校,降低家校失联风险;持续开展研究,降低急躁冒进风险。

  其中,家校融合,尤其重要。

  留守儿童“5天在校,两天在家”。如果家庭教育松散,放任自流,就会形成“5+2=0”的困境。

  破解困境的办法是,定期对家长学员授课,及时组织爱心大家访,精心策划家长会。家长会开成“学生成果展示会”“家长论坛会”“亲子互动会”,让孩子开心,家长放心。

  “降低风险五法”效果明显。徐子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不住校,走读5公里。在临澧县教育局的资助与临澧四小的关爱下,原来很自卑的她,变得自信了。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特别有孝心。家务活抢着做,还要照顾3个老人。

  一个稍不留意就会沉沦的留守儿童,成了“最美孝心少年”。

  直面缺失现状,优化“隔代教育”,潜心心理咨询

  在临澧,关爱留守儿童,有行动,也有理论。课题研究蔚然成风,心理咨询颇具特色。

  2012年3月,临澧县第一完全小学的《优化“隔代教育”》立项,成为湖南省家庭教育“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他们与县教育系统关工委编写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指南》成为临澧县学校的读本。校长李光才说:“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明显的,必须补上这一课。”

  在临澧一小,记者采访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肖莉。她从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已6年了。2015年,她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四年级学生伍文颉曾是有名的“调皮蛋”,动不动就骂人打架,成绩也差。他父母离异,跟爷爷奶奶生活。肖莉一次次家访,一次次与伍文颉谈心。一不骂他,二不打他,而是鼓励他:“其实,你人很聪明,只要不打打闹闹,会有出息的。”

  现在,伍文颉当了放学时举牌子的协助导管员,还当了卫生委员,成绩也跟上来了。

  临澧一小三年级一班班主任王小梅,是常德市“优秀班主任”,也跟记者说了一件事。

  她那个班有个学生叫龚志慧(化名),有点智障,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爷爷瘫痪在床,奶奶身体也不好。

  “这孩子有自闭症,不说话,很脏。他把课本撕成一条一条的,贴在脸上。”王小梅说,“越是这样,越不能远离他,越要跟他谈心、引导他。”后来,龚志慧变了样。不讲卫生的习惯改了,也不再胆小了,还主动给同学买早点。

  解开了心结,一些自暴自弃的留守儿童变得阳光起来。

  让留守儿童同时获取“优越感”、“挫折感”,磨练承受力

  停弦渡,是临澧县一个有名的乡镇。相传,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过渡时,为秀美的风光所迷,停下了琴弦。

  传说替代不了现实。停弦渡镇中学,这所九年制的学校,同样面临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他们对留守儿童实行“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让这些有“缺陷”的孩子,有一种“优越感”,培养他们的自信。

  让留守儿童获取“优越感”的同时,又创设适当的“挫折情景”,让他们有一种“挫折感”,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设置一些难题,制造一些困难,让他们去体会、去承受、去消化。

  停弦渡镇中学副校长胡大新说:“刘家宝的转变很说明问题。”

  刘家宝是个14岁的孩子,读八年级。读七年级前,是个“双差生”,表现差,成绩差。爷爷奶奶带,与在外打工的父母关系也不好。八年级换了班主任,学校将他列入“三优先”中的“最优先”,还让他吃点苦。刘家宝简直换了一个人。当了班级篮球队队长,最近又“晋升”生活委员,学习劲头也足了。

  位于刻木山的官亭中学,也是九年制学校。1817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40%。他们实行“代理家长”帮扶机制,有声有色。班主任、任课老师充当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承担监护职责,做留守儿童“生活上的知情人”“学习上的引路人”“成长中的保护人”。

  今年15岁、即将毕业的九年级学生胡锦毅说:“我对官亭中学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从官亭出发,我不会忘记出发地。”

  胡锦毅也是一个苦孩子。父母不在身边,跟着70多岁的奶奶过。班主任就是他的“代理家长”。这孩子争气,是班长,品学兼优。

  为了留守儿童,乡村学校各有高招。

  临澧县委、县政府更是使出了大手笔。城北的第五完全小学,已开学。城西的丁玲小学,9月1日开学。这两所小学将大大缓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特别是留守儿童就学的问题。

  五小校长周定艳说:“我们学校设了一至六年级各一个班,包括幼儿园,共有300多名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修梅镇,60%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在成长。留守儿童在路上。临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堪称“样本”。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安徽省教育厅 2020-05-18 17:07
中国教育在线 2019-07-22 15:26